黃庭堅在《黃山谷集》中說,"品茶,一人得神,二人得趣,三人得味,六七人是名施茶"。
深以為然:有知己相伴,縱然有趣味,卻遠遠不及獨飲時的專注,淡然和自得。
獨飲,當選水仙
獨飲,當喝巖茶。
“杯小如胡桃,壺小如香櫞,每斟無一兩。”源自清代的巖茶小壺泡法,既能最大限度醞釀出巖茶韻味,又不會浪費,最宜一人獨飲。
獨飲巖茶,當選水仙。
沒有大紅袍的盛名,沒有肉桂的的香艷——“醇不過水仙”。一個醇字,是對巖茶活性的最高贊譽。只有靜心細品,才能在唇齒之間咀嚼出幾分意思。
老樅水仙是武夷巖茶中的名樅,中輕焙火,香氣醇清柔和,茶湯很有活性,在巖骨花香的基礎(chǔ)上突出蘭花香和樅味,口感恬淡清醇。
清茶好器,自斟自酌
袁枚《隨園食單》中的小壺泡法,既可淋漓盡致地發(fā)揮出老樅水仙的特性,又極具行茶的儀式感。
茶具要選小巧精致些的,比如一只適手的素雅蓋碗,或是溫潤敦厚的紫砂“手把壺”。就像相親的摯友,無須多言,相處起來便溫暖舒服。
沖泡手法也很重要,100度純凈沸水,懸壺高沖,才能激發(fā)出老樅水仙的“巖骨花香”。
200ml左右茶壺或蓋碗,沸水溫杯。
投茶6-8g,以水汽烘出干茶香。100度沸水,懸壺高沖。前3泡無須坐杯,6泡之后可悶泡。品飲前可觀湯、聞香。品飲完畢,可鑒賞葉底。
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”
無需迎合,清茶,好器,與你,自成三人。一道茶的溫暖和滋味,一道茶的香甜與甘苦,你知道,茶與茶器也都知道。
水仙,至味清歡
香不過肉桂,醇不過水仙。
“醇意”不同于香氣的張揚,是需要靜心細品才能咀嚼出的醇厚耐久之味。
水仙之“醇”,在于工中輕焙火造就的溫和茶性,在于醇清柔和的滋味,柔滑靈動的湯感,更在于那股獨特馥郁的蘭花香,和微妙到沁人心扉的“樅味”。
所謂樅味,有植物自然揮發(fā)特有的清新青香,似青苔,似野蘭花,似蜜香,似果香。清幽甘甜,靜心體悟,似有“繞梁三日”之意。
清梁章鉅《品茶》說:“樅味之味,須靜心體悟之,微乎甚微!”
獨飲,見自己
南懷瑾先生曾說: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。
不同于都市中的推杯換盞,喧鬧狂歡;茶涼酒寒,一人獨酌,卻可安放靈魂。
如同夜深人靜時,一個人跑到高山頂上或大沙漠里,眼淚會情不自禁地流下來。這不是悲傷也不是歡喜,那是一種無比的寧靜的舒服,就是古人所謂的“空山夜雨,萬籟無聲”,是寂寞的享受。
愛獨飲,愛得不只是自烹、自酌、自飲的至味,更愛獨處時出離、怡然、自由的清歡。
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(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,立即刪除)